数据,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够帮助设计师从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认知设计效果,找寻设计问题,启发设计方向。但是,如何看数据对于设计师来说常常是一件复杂的事,除了要记住专业术语代表的意义,面对一大堆数据时从哪些角度看也无从下手。这里对于常见的专业术语不再
近年互联网+概念大行其道,各类“互联网+传统行业”备受关注,有的乘借风口顺势起飞,有的制造风口,帮助其他人起飞,“互联网+家居”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传统家居行业通过信息互联技术,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催生出互联网家装等各类概念模式,但就在用户越来越注重体验的
1.体验是属于用户的 设计师并没有创造体验,他们只是创造体验的媒介,两者之间非常不一样。因为体验是主观的,所以它并不能按照实物产品的方式被设计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设计用户赖以体验我们产品或服务的框架。如果这个框架是足够坚固的,那好的体验就会接踵而至
每年的创业大潮都会涌现出一批概念,O2O、AR/VR、智能硬件等等,但是有一个概念一直不冷不热就在那里,垂直社区。 作为一个科技媒体的从业者,我最不缺的就是奇奇怪怪的创业者来加我好友,告诉我他有一个非常不错的 idea,虽然并不能颠覆微信,但是可以获取一部分垂
最近见了一些风险投资(VC)人,得到两个对众创业者谈不上好的信号:1)2016年上半年部分风险投资机构基本不再动钱,即不会有大额投资事件;2)在O2O领域,To C(针对消费者市场)模式的项目,90%投资人表示2016年放弃投资。 2016年上半年部分投资机构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会给产品设计新人配备一个/多个靠谱的mentor,帮助他们完成入门阶段的学习和成长,实习工作以来遇到过的mentor们也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启发和引导,帮我建立了不少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一直以来都很感激他们。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在主管和mento
一旦你开始浏览一个网站,一个学习过程就在你的大脑中开始了。无论是你的网站的导航,还是布局,亦或是首页上的滚动的图片,你的大脑都要开始学习如何使用他们,同时还要记住你来这个网站的原因,(或者说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脑力活动叫做认知负荷。注意:这些信息被处理
刚看到微软官方博客发布了一篇教程,阐述如何通过Windows Bridge快速的将iOS App移植到Windows 10上面。 该向导描述的是如何将一个在XCode上开发的简单的to-do列表应用,通过Windows Bridge for iOS快速的转成V
一直看little big details,这个网站会收集电子产品的非常优秀的小的细节设计,这些细节设计不但体现了设计师的情怀,关键是还能带给用户好的情感体验,同时提高可用性,比如这个: 网站图标指示网络连接状况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不,是“细节虽
Who、what、where、when、why(还有how,以w结尾)。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如果要得出有力的论据和传达合理的故事,那么必须得先回答好这几个基本的问题。在用户体验的世界里,能否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是能够与用户产生共鸣的产品和很快就死掉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