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一摇”没那么神奇,乔布斯也离不开数据
微信的成功,让人们将“产品经理”张小龙捧上了神坛,而“摇一摇”功能作为微信用户数的爆发点(摇一摇上线后很快就达到每天一亿次以上的使用次数),也成了不少产品设计者研究的对象,张小龙的“口述”、“内部演讲”是人人必读的产品圣经,以至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谈到“摇一摇”时,你总会听到有人提起几个关键字——人性、本能和性暗示……
当然,更少不了一些“追随者”。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见到过很多开始为自己的产品添加“动作识别”功能的产品,并以此作为卖点,例如我曾经看过一款社交产品,将“把照片扔出去”作为卖点。而在刚刚结束的vivo Xplay3S发布会上,“空中轨迹识别”功能Air Wake成了这款新手机用来吸引眼球的法宝:只要把睡眠状态的手机在空中划出字母,便能将其唤醒,并实现相应的功能——划出V就能拨打电话,划出M就可以播放音乐,划出S便能打开自定义应用……
可实际上,除了“摇一摇”之外,我们几乎找不到其他依靠“动作识别”成功的产品,原因很简单——动作识别从来就并非“摇一摇”成功的主要因素。
首先,“摇一摇”功能的本质并非动作识别,而是陌生人的随机交友。这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因为微信即使在早期也有着相对庞大的用户基数,所以“陌生人社交”也便更容易成功。
其次,“摇一摇”虽然是是促发微信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但你会发现,微信中最终沉淀下来的还是熟人或是关系链社交。换句话说,“摇一摇”对于微信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请不要误读了张小龙对于这一动作设计的解读:“微信的摇一摇是个以‘自然’为目标的设计。“抓握”、“摇晃”都是人在远古时代没有工具时必须具备的本能。”实际上,这段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摇一摇是一个无需学习和记忆的易用性操作,仅此而已。
所以,随机图片社交不会因为“甩出去”而成功,智能手机用户也不会直愣愣把“隔空画物”放到实际的使用场景中来。
另一个在产品设计中经常被误读的例子是Steve Jobs的那句:“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非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因此我从不依靠市场调研。”这已经不少创业者或产品设计者的座右铭,凭借着这句话,他们开始理直气壮的抛开数据和用户反馈,将创业变为一个闭门造车的生意。
但实际上,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无论是在苹果还是在NeXT,Steve Jobs和他的团队都进行了大量了用户调研和市场数据分析工作。而那句著名的“不依靠市场调研”所存在的语境只适用于产品诞生初期,而且特指你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和功能时。而当产品或某项功能进入正轨之后,根据用户的反馈(并不一定是直接反馈)或是数据来迭代产品,是任何一家科技公司都无法拉下的课题。
当然,这并非说在产品与用户对接后,就必须由各类的测试和数据来主导产品方向,但在很多状况下,设计者的在产品上的“主观表达”在最终的体现上会出现偏差,这时往往最需要数据来作为判断依据。例如,当你拿Mac做出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Web页面配色方案,可不同的屏幕、浏览器会使得它在不同用户那里所显示的并非如你所愿,如果是移动设备,往往还要考虑光线明暗等场景。
所以,张小龙的“摇一摇”没那么神奇,Steve Jobs也离不开数据,产品设计者们在捧着各自的“语录”和“圣经”时,不妨多看看它们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FROM PingWest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