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产品背后,是什么样的用户
不久前,视频网站优酷发布了一条官方微博,宣布法院判决猎豹浏览器利用技术手段拦截优酷网的视频广告,用这一“卖点”获取利益属于不正当竞争。不过,这条微博的评论一边倒的站在了猎豹浏览器的那一边,猎豹浏览器官方微博还得意洋洋的对其进行了转发。
这起事件实际上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缩影——似乎只要互联网企业的某个动作是高举着“用户利益”的大旗,那么至少在舆论上,总有不少用户会为它买单,也总有些媒体煞有介事的为它的商业模式“舔骨头”,甚至,还有不少投资者愿意为其慷慨解囊。
另一个例子便是近期沸沸扬扬的“越狱工具Evasi0n 捆绑太极助手”事件。你会发现,对于大部分的普通用户而言,令他们“愤怒”的并非是太极助手应用商店内收罗了大量的盗版应用,而是使用这个不完善的越狱工具被默认安装太极助手后有可能让手机出现手机卡顿死机、无限重启等现象……反而,对于“盗版”这一行为,不少人的态度是“喜大奔普”的。
我们常常谈到互联网产品在功能设计上应当满足用户需求,但实际上,不少用户所谓的需求就是能使用上一款“傻瓜式的没有广告的免费产品”。我不想在这里大谈生态圈利益等没有任何讨论必要的问题,但必须指出的是,用户的“包容”是这些功能/产品能够诞生,这些互联网公司能够肆无忌惮的野蛮生长背后最重要的因素。
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产品背后,就是什么样的用户。这并非对这些用户的全盘定性,但不可否认——大量用户的共性特征主导了产品逻辑。
一个鲜明的对比来自百度输入法在大陆和日本两地受到的不同“礼遇”:
近日,由于百度日语输入法会将键入文字传输至百度的服务器上,收到了包括日本民众、媒体、高校和政府的警告。虽然如百度所说,大部分的输入法都拥有类似的“云输入技术”,上传的内容也并不涉及用户隐私,可问题在于——默认开启上传功能从来都不是“国际惯例”。
但它却是很“中国本土化”的:默认上传、默认下载甚至默认安装,都在各类产品设置中屡见不鲜,甚至诸如“微博绑定后直接发送一条微博”这样的行为都可以做到不给用户一点选择权。为什么?因为大部分用户“不在乎”。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如此喜欢那些“白痴”用户——他们没有多少的判断力或是价值观,对产品的权衡标准往往局限在是否免费、是否方便以及品牌声音的大小上,他们易于被诱导、欺骗,并十分热爱站队,以抱团的方式寻找认同感。
这让我想起几个月前我们因为过滤QQ邮箱招聘而引发的争论。实际上,你完全不能否认使用“@gmail”、“@me”等或是个人后缀邮箱的用户在共性上来说有着较高的互联网化程度,在某些技能和动手能力上都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从他们当中更容易发现拥有“科技记者”职业属性的人群。而QQ作为一款极大规模的泛社交工具,QQ邮箱整体用户随意、娱乐化的非职业特征也异常明显。而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抱团效应最明显的那一波人正是来自QQ邮箱的用户群中。
以上的例子并非要说明QQ邮箱的任何不好,只是说明很多产品的大部分用户确实存在某些共性,而这些共性,恰恰是一些互联网公司所“热爱”的——流氓的产品喜欢“白痴”的用户,它们便可以肆无忌惮的开拓疆土;利益熏心的产品喜欢没有价值观的用户,它们便可以打着为用户谋利的旗号挺直腰板……有人常常说“需要留有教育市场和用户的时间”,但从中国软件的衰败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那些没有长进的用户和市场,依然只是不少互联网公司“振振有辞”的工具。
来源:PingWest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