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架构的一句话,还有一个实例
昨天有幸邀请到周爱民先生在懒懒交流会上分享《架构,框架和库》,很精彩睿智的讲演,受益颇多。其中提到对架构的一个描述:
架构是把握问题的关键,平衡设计。
很认可。下面是我的理解:
- 什么是把握?在武术届有一种器械训练方式是“抖大杆”:一条白蜡木做的大杆,杆长超过两米,训练者一手把杆,一手握住杆的底部,全身配合双手,将杆抖出各种样式。把和握是两个不同的动作,把的是方向,握的是基底。把握是一种掌控,武林高手能让大杆随心而动,随意而行,这就是把握。把握可以以把为主,以握为辅,随心所欲,花样百出。把握亦可以握为主,以把为辅,以气驭剑,天马行空。
- 什么是问题?物理学家狄拉克有一个典故。有一天他到一个学校去演讲,讲完以后,主持人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狄拉克教授。”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刚才你在黑板上写的那个方程式我不懂。” 狄拉克没有回答,好长时间都没有回答。于是主持人就问:“狄拉克教授,您可不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呢?” 狄拉克说:“那不是一个问题。” 狄拉克为何拒绝回答?因为提问者看不懂方程式只是现象,而不是问题。什么是问题这个问题,推荐阅读杰拉尔德·温伯格的经典著作《你的灯还亮着吗 — 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 什么是关键?关键的原始释义是门闩。关是关闭,把门合上,键指机械零件。放到现代,关键就是门上的锁。如何找出未知问题的关键所在?资深的盗墓者,遭遇一个前所未有的机关时,首先是观察,尽可能的获取信息。其次是分析,尽可能推断机关背后的机理。紧接着可能会联想和尝试,用已有的破解技巧,去尝试解决当前问题。反复以上步骤,不懈努力,等机关破解的那一刹那,盗墓者也就明白了该机关的关键所在。
- 什么是平衡?Douglas 说,万事皆权衡。架构的好坏,是一个适不适合场景的问题。无论是类库的设计,还是某一行代码的书写方式,好坏与否,都要看这个类库或这行代码,使用在什么场景下。Google 首页可以省去 html 结束符,但并不意味着你的博客这么干也是妥当的。在前端界,table 布局也不是万恶不赦的。如果你的用户群里还有不少用户在使用非常旧式的浏览器,table 布局就是最合适的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释,下面举一个实例。
很喜欢看书,好几年前开始,喜欢从网络上收集各种书籍:
(几年前的详细分类已丢失,上面仅是模拟能想起来的几个类别)
按照上面的书籍整理方式,很快发现一个问题:有些书籍,会同时属于多个类别。比如《红楼梦》,放在“古典文学”里好呢,还是放在“精品小说”里好?很明显,这涉及图书管理学的经典问题:如果做一个合理有效的分类?
于是开始尝试从各种维度来重新分类,甚至跑到大型图书馆里去借鉴图书馆的分类方式。但很快我就崩溃了:中国文学 – 古典文学 – 小说 – 清朝 – 红楼梦。我不是图书管理员,我就是想收集点自己喜欢看的书而已。这种完美主义者的“科学”分类法立刻被我抛弃。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书籍分类一直很混沌。经常隔上几个月,就要大动干戈全部调整一次,让自己追求“完美”的心灵临时安顿。
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很纠结的一段折腾。
一直到大约一年前,忘了当时是什么触因,突然就找到了一个让自己非常满意的分类。在给出这个分类前,我们先“马后炮”一把,尝试从架构角度来进行分析:
这个例子中,什么是问题?表面上看,是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图书分类方式。但这真的是问题吗?显然不是。大型图书馆的书目,绝对是合理的。那问题在什么地方?稍一分析不难发现,问题不在于书目分类是否合理,而在于是否适合我的习惯,是否能满足我的需求。(初始的分类问题被转换成了需求问题,有关问题转换方面的话题,推荐阅读温伯格的书籍)
那么,什么是我的需求?我为何要对书籍进行分类?仔细思考,我将需求整理为:
- 新下载的书籍有个固定的目录存放。能让自己想看时,快速找到。
- 正在看的书籍能立马找到。
- 已看完的书籍要归档,以后能比较方便的查阅。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看出我的需求有时间线。我的需求是根据阅读书籍的时间来组织的!“时间”就是我寻找了很久的书目分类的维度!因此时间维度就是该信息架构问题的关键!这样,立刻就有了看似简单但能很好解决问题的分类方式:
一切就这么简单!按照这个方式重新整理书目后,立刻心旷神怡。
当然,这里也涉及到权衡:
- 新下载的书籍太多怎么办?需要分类吗?
- 已看完的书籍,归档时需要分类吗?
上面两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案。我的选择是:
- 新下载的书籍不再分类,全部混杂放在一起。好处是能杜绝自己盲目收集书籍的“恶习”,并规定新下载的书籍不能超过 10 本。第 11 本入库时,必须删掉前 10 本中的一本。
- 已看完的书籍会分类,但只做一级大分类,比如:小说/诗歌/摄影。并规定从“正在读”移动到“已阅读”时,要非常谨慎,必须有理由说服自己有保存价值时才归档,否则删无赦。这样,一年下来,真正有价值归档的书籍并不多。
这就是权衡!
最后再给一个案例,我的 Google Reader 订阅项分类:
必读 — 符合自己脾胃的精品订阅源
闲读 — 可看可不看的订阅源
待通读 — 新发现的一些相见恨晚的博客,想翻阅其所有文章
更新 — 软件更新提示等订阅源
自从采用这个分类后,信息筛选的时间大大减少,有效阅读的时间增加了很多。注意:这个分类适合我,但未必适合你。适合你的分类,可以从自己的真正需求出发,仔细的思考和分析,通过探索和实践去获得。
上面说的虽然是很小的生活中的分类问题,但往大里说就是信息架构,再类推开去,就是软件架构。道理是相通的。架构是个过程,是思考、实践,再次思考、再次实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下面三个问题经常遇到:
- 问题是什么?
- 什么是问题的关键?
- 在当前应用场景下,如何设计,如何权衡?
架构就是在特定应用场景下,不断追问和寻求以上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你的所有决策的集合,就是架构。
来源:http://lifesinger.org/blog/2010/03/thinking-of-architecture/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