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良好沟通有助于完美设计
界面设计不只是一个学门,而且是一门结合设计、工程以及人体工程的艺术。大部分的界面设计都需要至少两个人的合作:一个界面设计师、一个界面工程师(如果是设计网站可能叫做前端工程师、软体则可能就是软体设计师),这两个人必须不停的彼此沟通,够将彼此的构想几乎无缝的互相交换,才能设计出完美的界面作品。
对网站界面设计师而言,HTML5 与CSS3 的出现已经可以取代许多以前只能由绘图软体才能画出的效果,厉害一点的设计师会开始学习把HTML5 当画布、CSS3 当画笔来绘制界面,让这些界面本身就是以Markup 语言为基础。有时候互相理解对方所使用的工具就是最好的沟通方法,同样的一行HTML Code,在设计师眼中和在工程师眼中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举例来说:设计师们已经很熟悉Photoshop 那种图层似的概念(或是Illustrator 那种物件式的),当他们看到HTML Code 的时候,几乎都会把它们转换成画布上的图层,设计师非常善用图像化的方法来在脑海中想像自己将做出来的东西。而同样的一段程式码,对于注重逻辑以及资料关连性的工程师来说,可能看起来比较像是物件模型中的节点与资料的关系。
用雏形沟通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沟通了。最基础的沟通会从架构与整体互动就开始,透过Paper Prototype 的方式,让所有参与设计与实作的人都能了解整个界面的操作流程是什么。制作雏形可以快速的收敛大家的构想,即使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但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洞察与了解。
许多设计师在设计阶段所提供的草图是Photoshop 或Illustrator 档案,但是这两种档案几乎都是静态的,或者是几个不同状态的截图。举例来说,如果设计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下拉式选单,设计师可能提供四张图分别是:选单关闭、打开选单、打开次选单和滑鼠移到选单上的画面。也就是说当草图交到工程师手上的时候,他们必须自行想像选单关闭到打开中间需要什么样的动画,淡出(Fade In)吗?还是往下滑出(Slide Down)呢?弹跳效果(Bounce)?还是设计师根本只是想要他突然出现?这些都需要更仔细的对话才能解释清楚,或者干脆引入更具有互动效果的设计工具。
最简单的雏形制作方法就是纸面原型的方式制作雏形,可以考虑使华人之光POP: Prototyping on Paper来快速制作能互动的雏形。另外,Infragistics也是一个很棒的原型工具可以制作出神奇的效果。
制作网站的时候,许多设计师可以透过简单的HTML, CSS 以及Javascript 来表现他们的想法,但是制作App 的时候难度就提高了许多。无论如何,因为我们设计的就是整个互动的效果,偶尔还会加上一些物理性的特效(弹簧、伸缩、渐变等等),采用这些静态的方法表示动态的图像,代表着沟通总是会有落差。设计师们也许可以学习一些工具,像是前一阵子因为Facebook Home 火红的Quantz Composer 就是个很容易就可以让设计师做出互动效果的工具,或者其实采用Flash 做一点简单的效果,有个简单的渐变动画让工程师能理解那中间的过程(不是把Flash 当做最后的作品,而是当成一种Prototyping 与沟通的工具)。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