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和深度,微博和博客
作者为“简书”联合创始人 Linlis (微博) 本文来自于作者的博客
写在前面:前段时间有很多人都在谈“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这两个概念,今天在阳台上抽烟的时候突然来了想法,便想记录下来,可能思想还不完善,日后有机会可以再详细展开谈一谈。由于加了阅读就只能针对文字了,所以我将“阅读”二字除去,直接谈内容的碎片和深度,以便更好地表达我的观点。
其实大部分内容都是碎片化的。我们以口头表达的内容举例,回想一下你日常中跟家人、跟朋友的交流,你一句我一句,都是碎片化的。在电话中、在饭桌上,你根本无法进行真正深度的表达。
还是以口头表达的内容为例,真正深度表达的场所是极其少的,只在教学、演讲等少数场合才可以有,在这些场合,你可以系统地、长篇幅地进行表达,没有人会打断你。对受众来说,也只在这些场合去系统地、长篇幅地接受内容。我相信你一定很烦别人在电话中跟你长篇大论……
这就是现实生活,碎片化和深度并不冲突、各自存在于自己应当出现的场合、面对相应的人群。网络世界的产品往往都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人们在现实世界有碎片化表达和深度表达的需求,在网络世界,也同样有这样的需求。
微博没有兴起之前的世界,博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你可以回想一下博客时代,几乎人人都有一个博客,但是人们在自己的博客上面写些什么呢?更多的是写自己碎片化的生活和观点,长篇大论者自然是有的,只是在那个年代里面,碎片化内容在博客世界里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
这种情景在社交网络兴起后改变了,直至微博这种模式的到来后彻底提高了碎片化内容生产和消费的效率,一发不可收拾。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碎片化内容在博客世界的消亡,人们再也不会在自己的博客上进行碎片化的表达了,更好地工具和平台出现了,人们蜂拥而至。(当然还有少部分人仍在博客上提供碎片化的内容,但是跟博客时代相比,数量已经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了。)
再次强调,人们有基于碎片化的沟通需求,就像人们在电话中、在饭桌上的碎片化表达一样。而微博的兴起正是满足了这种需求的产物。人们需要简短、快速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和观点,人们需要简短、快速地从他人处获得信息和观点,这是一种从现实生活中映射到互联网上的基本需求。
那么深度是否就会消失呢?答案是彻底否定的,只要现实生活中还有教学、演讲、书籍等存在,那么依然会有深度的内容出现在网络世界,而博客,正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深度内容的生产工具和消费平台。
很多人认为微博的出现影响了人们对深度阅读的消费,但我认为微博的出现反而极大地降低了深度内容的获取难度,因为博客世界中这些碎片化的内容都一股脑地去了微博,博客世界中的深度内容的比例获得了巨大的提高。
微博就像电话和餐厅,博客就像教室和演讲厅,人们在微博上进行碎片化内容的消费,在博客上进行深度内容的消费。微博和博客其实都各得其所,刚刚好。
至于为什么看博客的人越来越少、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少,这跟微博其实也没多大关系,这是这个时代造成的。你想想在过去的一年里你去上过几节课?听过几次演讲?看过几本书?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屑于追求深度的内容、不屑于制造深度的内容,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这是最好的碎片时代、却是最差的深度时代,未来会如何?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