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互联网公司兵败中国?
美国互联网公司几乎无一例外都在中国折戟。下图显示的是在中国失败的美国公司,以及三大赢家: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这三家公司的合并市值约为1500亿美元。
很多人都将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遭遇归咎于政府监管或偏袒。尽管这些因素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更多的原因还是源于这些公司自身的问题:
1、过于短视
中国市场很大,很考验耐心。美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制定优先顺序时,通常以盈利能力为标准,还会在经济衰退时全面缩减规模。但这些举动的结果通常是“省小钱吃大亏”。虽然短期内节约了资金,但却将市场份额拱手让与竞争对手。
例子:AOL在中国市场两进两退,每次退出都是因为自身的财务状况不佳,但中国市场依然繁荣。
2、本地团队权力不足
中国市场很大,竞争也很激烈。要在中国抓住机会,美国公司必须充分授权本地团队,让他们实现机动灵活、充分自制,从而融入当地、迎接挑战。然而,由于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或者过于陈腐的担忧,导致美国公司的总部不仅拒绝让本地团队自制,甚至还施加了额外的审查制度。
例子:谷歌就需要在政策、产品、数据中心布局、用户界面甚至首页涂鸦等问题上获得总部的审批,更不用说具体的人事招聘问题了。
3、全球化进程缓慢
中国市场非常独特,因此需要特殊对待,但美国公司却很看重单一的全球化平台。这些决策可以维持全球化平台的统一性,但却可能失去本地市场份额。
例子:eBay曾经收购了市场领头羊易趣网,但随后却关闭了该平台,转而重点发展服务器设在美国的eBay平台,这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灾难。另外一个例子是,eBay非常依赖卖家信誉,但在中国市场,这还不够。于是,支付宝通过中介支付服务赢得了市场。
4、文化冲突
美国公司倾向于招募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常春藤联盟的MBA或斯坦福的博士,还要能用地道的英语和美式肢体语言交流。但这些海龟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厮杀中或许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例子:雅虎中国有一名总经理被认为不适合呆在雅虎,但他离职后仅用了6年就创办了一家市值超过30亿美元的公司。
那么,美国公司还有没有机会?不容易,但有可能。首先,所有公司都应该把上面的例子作为教科书仔细研究,才能把握机会。其次,尽管中国公司在消费/移动软件领域表现优异,但我相信,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企业软件市场,美国公司仍然具备优势……目前如此。
本文由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发表于LinkedIn。
来源:新浪科技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