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应该取消显示阅读数和点赞的功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就意味着金钱。数字越高,估值越高。无论是SKU,GMV还是10万加,点击率。电商、搜索、游戏、广告,不管是哪个领域,人们对大数据越来越依赖。
有了数据就有了对比,有了对比就有了生意。于是寄生在微信上的产业链由此诞生。某种程度上,我非常赞赏微信搭建的这种连接生态。从社交到购物、从购物到生活、从生活到娱乐、以及后面延伸出的金融理财。
抛开“钱包”里的产品不谈,微信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社交、朋友圈和公众号。原本相互独立的三大功能,现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和读者通过公众号产生连接和互动,而公众号又要通过朋友圈来引流。
原本这一切是不太需要深刻的连接的,因为微信显示阅读数的缘故,一切的规则都被改写了,于是阅读数和粉丝的增长数成了企业考核员工KPI的重要指标,它们大多简单粗暴,在一个不注重内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领导眼里,数字被内容更重要。
这种重要主要体现在:阅读的人越多,覆盖的面就越广、用户成为未来变现的筹码、媒体的话语权开始从中央分化到个体。
而随着公众号的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在意内容的好坏,信息的真伪。朋友圈里的文章流于熟人的推荐和标题的诱人,否则很少有人有兴趣去点击。
当然,也有一些特别出众的。时常保持在10万加,他们的成名多为先天的积累,后天的努力和对时代情绪的把控。在数字化传播时代,似乎一切结果都可以被设计,被验证。
倘若你想提高文章的阅读数,在标题上切不可标明中立立场或站在中间地带,要么是要么否,要么对要么错,这样才能表明你的个性,粉丝才愿意跟你走。如果你想他产生更大的影响,只需要发动微信上的亲朋好友,邀一些大V,用各种利益煽动群里的粉丝,一场惊心动魄的策划就完成了一半。
于是,你看到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滚蛋吧,xxx”、“为什么你越努力越xx”、“你不是傻,而是xx”……他们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在你感到凄凉苦闷的时候,总能给你送上温暖,但这份温暖是在一种特定场景之下被刻意制造出来的。送温暖的人不是想驱除你体内的郁寒,而是持续地引诱你,让你觉得人生很失意、挫败、无力甚至是绝望。刻薄一点说,他们激发的是一种“恶趣味”的导向。
但从另一个层面讲,这又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你排放了心中的愤懑和压抑,他收获了漂亮的阅读数和那铺天盖地的留言堆里的情感共鸣。他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何要点赞,最普遍的解释莫过于显示存在感。谁在意你说的是对是错,长得美还是丑,反正和自己无关。什么样的人才会给别人点赞,一是熟人,二是比你厉害的人。我们从来都吝啬给陌生人鼓掌,它不会因为社交媒体的进步而改变。
我们喜欢被别人点赞,但更多的时候是平凡甚至是失意。那些被刻意隐藏的部分呢,它不同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吗?
#专栏作家#
褚伟,微信公众号@褚伟(chuwei2016)。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移动电商、微信营销观察者,做过产经记者,后投身移动互联网。热爱研究,关注新媒体,微信电商等领域。希望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多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