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呲牙52亿次,聊天时你为何如此喜欢“呲牙”?
看到条有意思的新闻。最近,在这项涵盖8.6亿网民的数据中,“呲牙”堪称“国民表情”:过去一年,我们一共呲了52.1亿次牙。
榜眼和探花则分属“微笑”和“偷笑”,这和人们的直觉大抵相符——分身数字世界时,由于沟通和投入成本的下降,我们已习惯不假思索地给予对方一种友善的幻象。而集“打招呼,礼貌回复,示好,可爱,缓解尴尬”等社交功能于一身的呲牙,自然会高频次出现在装扮虚拟人格时的间隙。
不只中国,以emoji为代表的表情符号正侵占整个网络世界:牛津辞典将2015年度单词赋予了“喜极而泣”(俗称笑哭了)的emoji表情——相比呲牙,这个表情的理解更加模糊而多义。
数据显示,超过74%的美国网民经常使用emoji和表情贴图;每天有超过60亿个表情符号流淌在全球社交APP上,如繁花一般与各种文字共舞(譬如超过50%的Instagram的留言包含emoji);汉堡王等商家制作了自己的emoji;有人用emoji写了一整本书;也有公司开发了一款能直接输入表情符号的物理键盘……总之,人类似乎突然间多了一种近乎于普世的语言——毕竟,无论在哪个国家,笑容就是笑容,哭泣就是哭泣。
通常而言,人们将表情符号的进化起点定格在1982年9月19日,那天,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工智能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大学的电子公告牌上建议,用“:-)”表示笑话,用“:-(”表示那些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以避免线上沟通产生误解——三十余年之后,表情符号的形态和数量飞速演化,成为网络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其作用似乎万变不离其宗。
回忆一下你用emoji的经历。基础功能上,它可以降低沟通成本,譬如:当你和线上好友无话可说时,相比沉默或悉心造句两种极端,甩几个诸如呲牙的表情无疑是讨巧之举(貌似比“呵呵”和“哈哈”更得体);当你懒得与半熟不熟的人瞎BB又碍于礼貌,emoji也可以派上用场;除此之外,人们多少已经达成共识,回复一个表情符号,不过是代表“我看到了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而上述场景,在动辄十倍于邓巴数的朋友圈,emoji无疑可以让你将“维系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当然,相比于维系,emoji更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于传递情绪。这些呆萌的表情符号是人类在虚拟世界表达语气,变幻手势的工具,它们可以将空洞的口语文字叠加一个新的维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让文字沦于苍白——及其因此带来的不便。
如你所知,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段,面对面——语言配之以表情,语调以及肢体动作——才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
然而,至少在过去,科技在带来低成本连接同时,也消磨了表达情绪的棱角。加之人们往往倾向于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持乐观态度,忽视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情绪损耗,让屏幕对面的信息接收者产生某种不适和误解——某种意义上,视觉反馈和情绪暗示的丧失,正是“饭桌上可以谈笑风生,微博上却恶言相向”现象的解释之一(顺便说一句,无论社交网络还是人机互动,情绪分析识别都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表情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情绪暗示。有科学家表示,人脑在识别表情符号时是当作“非语言性信息”对待的,换句话说,人们在线上沟通时确实能通过emoji的选择表达喜怒哀乐,活跃气氛,缓解尴尬,完成真实情绪的镜像和夸大。
另外,颇值一提的是,作为一种意外诞生的高频次应用事物,有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大脑对表情符号的对待居然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早期研究显示,当人们看到表情符号时,大脑中负责人脸识别的区域并未被激活,但近些年的研究却显示,表情符号可以激活某些脸识别区域。
这意味着,通俗的讲,当对方发来一个笑脸,就好像你真的看到他(她)在微笑一样。而作为古老共情本能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你甚至有可能在看到对方笑脸时,在潜意识里调节自身表情,达到相对统一的情绪。
那么,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已有一些学者指出:随着全球网络将每个人连接起来,所谓“同感文明”正在迅速横向扩张——数亿人(甚至数十亿人)开始将其他人(甚至陌生人)的经历当作自己的经历,每个人都会轻易感染其他人的情绪。
好吧,也许未来在“同感文明”的照耀下,和人聊天最为可悲的事,就是在表情符号里看了一圈,却最终没有找到合适的。
作者@李北辰 来源@钛媒体
文章链接:http://www.tmtpost.com/1503112.html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