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文化消费分类:钱花哪里去了?
媒介与内容从来都不是同质平等的,按照题材来分类书籍与电影,就是以「文化消费品」的眼光来看待不一样的文字。然而不同类别比特本就具有不一样的价值,对于设计师,我觉得文化消费应该分为四类,它们可能占据着我们生活的1/3的时间,需要我们认识并好好分配:
1、故事与其他知识
电影电视等文化消费品。从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与环境社会的处理。好的故事还能够蕴含价值观世界观,能够学习到叙事手法与镜头语言,这包括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科普、互联网、旅行、经济、建筑等等、所有你不了解的门类。这对于生活虽然很重要,但是更推荐是作为专题学习而不是纯粹消遣。
例:各种电影、不同门类的书籍、音乐
2、本专业记录、传记
杂文经常会归于此,很多大师的传记或纪录片能够看到这位伟大的人的思考方式与行事准则,这会影响一个的想法,引人发现可能更加理性与优秀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这可以作为日常消费,但是不建议一直阅读而不实践。
例: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原研哉「白」
3、被规整的原则
被归纳的,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的书或其他媒介产品,好的原则能够指导工作生活,与他人产生差异化。这类可以深入学习探讨,但是要谨防垃圾的东西混淆视听。
例:诺曼「设计心理学」系列,库伯「About Face」,加瑞特「用户体验的要素」。
4、工具、技能
通常被小看,特别是受过高教育的人所瞧不起的门类,在设计领域,是字体、版式、颜色、动效、镜头语言。大则推销、谈判、商业运作的能力。它们其实在现阶段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但是必须得到重视。原因在于工具即媒介,人们的思考会受制于技能的掌握,如英语不好的人去参加英语角,只会捡自己会的来说,这严重影响着他的思考,久而久之,会影响他的思考方式。
例:奥博斯科编辑部「配色设计原理」,佐佐木刚式「版式设计原理」,麦克韦德「超越平凡的平面设计」与各种设计创意网站,但最好还是以专题性学习
它们整体影响着人审美、价值观与判断标准。它们都为你的行为与生产服务,对于设计师,我觉得不应对任何门类的文化消费品有偏见,真正需要评判的是内容本身。希望这种分类方式能够让我们对于信息输入分配方式有所帮助。
#专栏作家#
亭决,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设计在读,经济学双学士学位。阿里巴巴、腾讯实习经验,相信多学科整合的力量可以给设计带来乘数效应,在交互设计、产品设计方面持续学习,欢迎交流,主页:infoier.com | 设计乘数。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