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请避免对产品的过度解读
在产品网站、相关论坛或是群组讨论中,我们总能见到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某产品一次最多只能发9张图?为什么某处的提示文字是A而不是B等等……这些回答充满着各种揣摩与思考,人们通常会从人文到科技,心理到社会等各种角度对实现者的思想加以解读,但最后直到『真身』出面解释,大家才发现这些琐碎提问背后真正的逻辑往往出乎意料的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的共性。
在『细思极恐』的流行导向下,这种过度思考可能会形成一种极端的『内涵主义』,企图通过『优雅缜密』的分析解释一切,或将一些简单的现象与理论体系强行捆绑,企图找出其中规律。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甚至是一种在职业生涯道路上的南辕北辙。
什么是过度解读
人们以自身的文化、经历、思维方式等在探寻、解读某件事物的过程中,强行与其产生联系,造成了可能与事实不相符甚至相违背的结果。
避免陷入『总结中心思想』的误区
我们小的时候学习语文,每篇课文都需要总结一个『中心思想』以提炼出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曾让不少同学耿耿于怀:一篇也许是作者心灵随性的感触怎么会有这么复杂的思想背景?其实『中心思想』的教学意义本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及把握总结能力,并非生搬硬套的以某个角度,向他人灌输作者希望告诉我们的道理或内涵,更何况这也许并不是作者的本意。
所以『中心思想』这可能会给我们造成这样一种意识:每件事都必须揭露、刻画、体现或反应了什么思想或情感,这是一种危险的思维惯性,第一它增加了事物的复杂性,第二它可能扭曲了事物的『纯净』度,第三它过于明确了是非,而忽视了让人了解情感的中间地带,造成性格的偏执。
回到主题,产品的某一个环节或功能设计也许只是一个依据个人经验主义的拍脑袋的决定,强行的联系理论可能会增加复杂度或扭曲本质,反而让自己形成错误的认知。
-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中心思想』,他可能只是实现者个人情感的一种体现,并且这种情感难以名状;
- 不要轻易给事物定性,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要学会寻找『灰色地带』;
- 思想或事物本质是简单的,避免人为的复杂化。
如何正确的求知
永远保持对事物的怀疑和求知的心态,是令自己不断发展的关键。产品人,尤其产品新人应该学会更聪明的思考。比如:
- 从现象,而不是从结果上锻炼自己思维的盲点和维度。比起研究朋友圈为什么只能发9张图这种,应更加注重朋友圈满足(或创造)某种需求的趋势及其逻辑;
- 不要因为刚入行而降低对自己的定位及要求,形成一种以分析零散功能点为主的错误方法论。越早形成全局意识,自己会越快受益;
- 看到此类问题的『解答』,可以本着培养思考的维度和了解事物多样性为目的,不要被所谓的答案误导
- 在底层咀嚼他人结果,永远比不上在顶层宏观的思考。
#专栏作家#
cloudxiao,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9年互联网产品设计经验,关注在线教育及移动互联网工具。对用户体验和使用场景有较深的理解。擅长以用户为中心设计产品,根据企业特色制定互联网信息化解决方案。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