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与你探讨APP中的“发现”功能
我今天查看了手机上装的所有APP,惊奇的发现,“发现”基本成为APP的标配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
1、“发现”真的有必要吗?
2、需要把发现作为一个独立的导航标签出来吗?
3、发现真的做到了简化产品使用吗?
4、用户买不买这个发现的账?
各位产品经理,来辨辩?
Shallwey是OP粉(即作者)的回答:
以下是我本人对“发现”这个功能的看法。
一、定位
“发现”只是一个二、三级支线功能的收纳箱而已,在不影响其他主线功能的情况下有一个统一摆放的位置。“发现”里的功能大多是独立的功能,与其他功能没有直接逻辑关系(可能有间接关系)。
二、名称
以“发现”来命名App的某一个版块,我最早是在微信里看到的。微信的“发现”最开始叫“朋友们”,包含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漂流瓶、从手机号和qq通讯录添加等功能。后来由于微信的体量越来越大,腾讯游戏、新闻、大众点评、京东都想以微信为入口,而这些入口与微信自己的社交功能是不相符的,所以”朋友们”这个版块变成了集合腾讯的SNS、匿名社交及其他与社交无关的功能的“发现”。
而在其他App里,“发现”这个名称是否妥当是有待商榷的。社交由于有社区或经营活动而设置“发现”、电商因为运营活动或店家活动而做的信息聚合发布,私以为“发现”“动态”“更多”,都是比较合适的,其他类别的App如生活服务、工具类产品用“发现”来命名某版块,就要看功能的性质了。
再多嘴一句,开发者们之所以都用“发现”这个名字,其实也是为了迎合用户的认知,避免认知偏差带来的功能被用户不理睬的风险。
三、必要性
说了这么多,“发现”到底有没有必要以一个分区单独陈列呢?
诸位开发者当然会异口同声地说——有!
如上文所说,“发现”是二三级分支功能的收纳箱(所以有效地避免了产品的臃肿),虽然与产品的主线不完全相符,但是可以在侧面辅助主线,或者根据功能的不同,能够为运营服务。比如社交产品里的活动类功能,都是能够拉升用户活跃、留存、在线时长的,对产品是有裨益的;再比如电商产品里的导购类功能或店家经营活动,是能够促成用户的频繁浏览甚至导致购买行为的。
再往开了说,“发现”里往往会有一些战略防御功能,因为同类竞品做了,自己为了防止用户因为这个功能而抛弃自己投向竞品不得不做,是否放进一级功能?又害怕打乱产品逻辑架构,所以可能会选择放进“发现”里。
四、未来的演进
我个人认为,未来的App一定是不断走向轻量级的。超级应用会越来越少,开发者会努力挖掘细分领域,而产品定位于功能也一定会越来越单一、高效。用户可能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功能,更不希望在每个App里都能看到重复的功能。
不信你问问自己,上次使用摇一摇和漂流瓶是什么时候?上次你用淘宝交水电费、看其他用户的分享又是什么时候?这些功能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了巨量的流量和用户量,但是终究有不能满足用户的那天。
所以我个人预见,在未来的产品设计里,产品的功能会越来越简单,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功能、分区,类似打车应用的产品会越来越多,“发现”这个功能也就自然而然地慢慢消逝。
以上分析是基于本人的工作与日常的思考,可能有不够全面的地方,也可能因为见识少而导致有纰漏甚至错误的地方,希望有同行一起讨论。
本文转载自:早读课 作者:shallwey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