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啦!产品特性不等于体验!
最近在沟通产品需求时总有人觉得产品特性增加就能增强用户体验,看到这个或者那个特性很好就想加入到自己产品中,觉得用户体验就更好,其实产品特性不等于体验,写这篇文章之前先普及一下两个概念:特性是指产品增加的功能点,而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操作过程及全部心理感受。
一个产品的推出最初是由某个关键技术或关键特性的突破而推向市场,在市场中由于没有同类产品的存在而快速赢得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是变化的,其他公司就会推出类似的产品。这个时候怎样取得竞争的胜利呢?按照以往的经验,大家开始给这个产品增加特性,觉得更多特性的产品会在竞争中取胜,结果造成这样的局面:
- 击中用户需求的特性会被其他公司效仿。如现在火爆的产品足记,之前一直不温不火,由于推出“大片模式”迅速走红,每天100万的用户量增加,但是也就一周时间美图秀秀迅速推出相应的特性。
- 未击中用户需求的特性则对产品核心功能造成干扰,使得产品臃肿、难用。这样的产品很多,在应用市场中遍地都是。
- 特性的盲目增加,尤其是产品推出之初,必然会分散产品团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核心功能、核心体验的减弱必然会削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白热化的竞争,当多个产品拥有相同技术或特性的时候一个产品又该怎样在竞争中取胜呢?
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别的公司学不会,或者不容易模仿的呢?
技术与特性都容易被模仿,看如今市面上的产品,他们拥有同样的技术与特性。却由于拥有不同的表现模型价格迥异,有的产品大卖,有的却备受冷落。他们的差异除了商业层面的定价、营销外,用户体验占据很大因素。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今天,用户的背叛成本几乎为零,当另一个产品足够好时用户就会放弃当前产品,选择转移。最关键的因素就变为产品经理能否集中有限资源做出爆品,产品体验是否足够好,最后通过口碑快速传播、赢取用户。
为什么体验不容易模仿呢?
因为每个公司对体验的理解、体验的重视存在差异,这与企业文化有关,苹果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首先是专注设计,所以把体验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首要的是顶尖人才,所以把技术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并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更看重什么。举个例子:
第一台进入中国市场的手机是摩托罗拉3200,也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大哥大。后面接着推出摩托罗拉8900、9900,但是由于笨重,在中国仍称为“大哥大”,虽然其貌不扬,售价高达2万元(90年代的中国),电量太小,功能单一,但它满足了人们通话沟通的刚需,是有用的。
随后的手机诺基亚6110内置游戏,三星SGH-A288首次双显示屏手机、LG CU8280首次彩屏手机、索爱T68ie首次支持彩信。摩托罗拉的A6188是第一台智能手机,接着首个具有蓝牙功能的爱立信T39mc、首个具有摄像头功能的夏普j-sho4、首个具有mp3功能的三星SGH-M188,首个融合了mp3和移动硬盘的西门子6688,首个内置硬盘的诺N91,至此手机融合了更多多媒体的功能,接着苹果推出自己的手机品牌,以极致的体验征服了广大消费者,并俘获一大批忠实的果粉,三星、华为、小米也不甘示弱,都有各自的粉丝,建立各自的品牌。
产品特性不等于体验,体验是贯穿一个产品发展的始终。相同的技术与特性,在相同价格区间,体验好的产品会赢得更多的用户,技术与特性也很重要,他们为好的体验保驾护航。从这个角度看,体验是一个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产品在技术与特性的支撑下,从可用到好用、爱用,最后形成品牌。
本文为作者 @清风 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附带本文链接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