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的理性Vs.多样的感性用户
和一位视觉设计师讨论UED分工的时候,他说:“交互设计做的就是逻辑。”听起来似乎没错:互联网交互做得最多的就是点击、跳转。无论target到另一个page是_self还是_blank,无论信息架构的sitemap,还是导航,似乎交互做的就是一个纯理性、高逻辑的活儿。
直到有一天向臭鱼请教一个产品的设计时,我才意识到被忽视已久的问题。
这个产品大致需求是这样的: 一个图像上传产品。用户可以设置一张显示,也可以设置一周自动轮换。每个选择会为用户提供推荐图片。
开始我设计的流程大致如此:
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低保真的线框草图:
线框草图第一张:一进来让用户选择方式
臭鱼看后,只问了我一句:“你说的这种一步步的设计方案,你觉得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吗?”
我听了开始一愣,觉得这简单、清晰的流程,用户不该产生疑惑啊,会有什么问题呢?后来突然领悟:这看似无破绽的流程只是我个人的YY,用户未必照单全收。
第一, 这种线性的可能会对有偏好的用户来说, 看不到一些内容。比如,假如我选择了七天换 那么我也许不会看到一张的所有推荐内容, 对某一方面业务不利;
第二,臭鱼说得很对:实际上,往往存在这样两类用户,一类是目的明确的,一类是不明确的。对于目的明确的用户来说,线性的,效率很高。但对于目标不明确的,或许给他看到了某个推荐,可能因为喜欢就选用了。对于目的不明确的,展示内容就更有意义了。
也就是说,如果是了解流程、目标明确的用户来说,高逻辑、清晰的点击流没什么问题。可是对于浏览型用户来说,他们打个酱油看不到亮点或者没能理解产品意图,可能会流失掉。但是如果有亮眼的推荐信息也许会促使他们适用后购买。
其中第二点是信息架构中非常重要,但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
信息架构把用户分为三种类型:
- 明确目标也确定叫什么的
- 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
- 随便逛逛的用户
对于第一类用户,他们明确要找的东西,也确定名称叫什么,搜索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类,知道要找什么,但不确定叫什么的用户,有时候需要给他些建议。常见的有类目导航和搜索提示
比如:在他们探索性搜索时给出提示
第三类浏览型用户来说。推荐信息或是热门信息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淘宝首页就是同时满足三种用户的典型案例:红色部分的搜索区域是为第一种有明确目的且知道叫什么的用户设计的;绿色区域的类目是为了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用户设计,引导他们分类选择;蓝色区域就是为没有目的、浏览型用户推荐的。
互联网本身用户多样,用户行为也多样。交互设计理解的清晰理性的逻辑,常常却忽视了用户实际的使用习惯。所以请给自己未来提个醒:你以为用户会按你的思路走,其实真不见得。请在高逻辑、清晰理解设计产品之后,回头感性欣赏下你的产品,加入不同感性用户的行为感受。
PS:最后另附发出博文后,臭鱼在buzz上的一段给力评论:
李钊(臭鱼) – 或者说,目的性强不强,是个维度,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目的性强度的用户。
照我看来,设计中考虑这个因素本身也叫理性、逻辑。设计的理性,而不仅仅是合逻辑的实现功能。
设计的逻辑价值在于区别那些纯主观的设计意见
来源:http://www.zhangyq.com/information-architecture-and-interaction-design-of-different-users-of/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