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朋友圈广告推送没用大数据
今天,在虎嗅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被玩儿坏的概念:微信朋友圈广告真的用上了大数据?》,在文章中,通过结合大数据做的几个模型分析得出结论,这次推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数据行为。而后又讲述了如果真的属于大数据行为会怎么操作。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次广告推送中,表现出来的大数据应用并不到位,实在可惜。
其实,就我个人的研究和推测来看,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推送,并没有借助大数据进行定向推送,而是随机生成用户收到的哪一条广告,仅此而已。
关于没用采用大数据,与微信有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大数据的推荐系统算法是否完善,没用任何的关系,有更深远的考虑。
要说微信没大数据运营的能力,那是基本不可能的,要知道在目前的微信版本中,就曾采用过大数据,而且非常成功。那就是获得聊天关键词后,屏幕中掉落设定好的动画。从最初的输入“生日快乐”掉落蛋糕,到后来的更加智能的输入“啤酒炸鸡”,掉落雪花,其实,这都是微信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案例。
之所以微信没采用大数据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在于:由于微信定位于基于熟人之间的社交,朋友圈具有高度的个人隐私性,一旦采用大数据,结合用户朋友圈发的内容进行分析推送,无疑是在挑战用户的个人隐私,这对于一款具有高度私人话的即时通讯工具来讲,是致命伤。
在微信还没诞生的2010年,奇虎360与腾讯之间,曾经爆发被业内称为“3Q大战”,尽管最终腾讯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在当时,凭借奇虎360公布的,“某款软件”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引起了网民对于QQ客户端的担忧和恐慌。在腾讯宣布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后,QQ在线用户的下降和MSN的用户量上升,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领域,在社交领域,用户更在意的是个人隐私。因此,尽管腾讯最终赢得了官司,但却在关乎个人隐私方面,却吃到了苦头,或许这也是让腾讯选择在移动端开发一款新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的初衷之一。
除了腾讯自己吃的苦头外,新浪微博大数据分析推送信息流广告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在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后,在新浪微博中添加了信息流广告和网页浮动广告,内容便是根据用户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输入的搜索关键词进行类似推送。想想一个场景,晚上,你女友或者老婆用你的电脑在电商平台上,打算购买内衣,结果第二天,当你在公司打开微博时,恰巧你同事路过看你电脑,发现广告都是关于内衣的,那场面,想想也醉了。
因此,基于自己的教训和微博的前车案例,微信在朋友圈的推送上,自然不敢盲目使用经过大数据分析后的广告推送。尽管目前来看,微信的活跃用户和用户粘性在社交软件中属于一家独大的,但后有追兵紧追不舍,一旦微信在用户隐私上犯错误,那连留给微信弥补的时间和机会可能都没有。
目前,之所以微信朋友圈的广告会如此的火,更多的是现象级的事情,但还在微信在选择广告时,(暂时)并没有选择某款产品的广告,而是更多的是宣传产品理念和公司文化,对于用户来讲,要比直接推送产品,要柔和一些,加之,这次出现的广告,不管是内容还是质量上,都比较高,加之算是微信第一次的信息流广告推送,因此,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热议。
正如我在曾经发表过的一篇文章《微信选对了方向,但选错了方式》中提到的,朋友圈的私有化程度太高,微信朋友圈商业化道路,本身已经选择了一条比较危险的路,一旦走错,触及了用户的个人隐私,那对微信来讲,是致命的。
本文为作者 @时凤卫 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附带本文链接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