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应故意设计得“不够完善”
关于社交网站的设计,互联网上的博文铺天盖地,但是系统性地结集成书的却不多见。前几日在图书馆发现了《社交网站界面设计》一书,这本书分享了作者在Yahoo、AOL以及其他公司工作十几年来的经验,对整个网站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出了建议,并且制定了数百条原则,致力于给用户最好的交互体验。
在书中,作者说道:“我们必须得有机会让社交网站的”社民“自己亲自”完善“设计”
这个观点刚看起来的确不可思议,所有的网站当然都想做到完美,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不完善”的网站恰恰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策略。在Web2.0时代,用户已经习惯于贡献内容(中国的基础用户们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一段时间来培养习惯?)。我们如若让用户可以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用户会更喜欢这个他“投入了心血”的网站,这个“为他做了改变”的网站。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更精准地提升了网站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又会使用户觉得这是一个“重视用户”的网站。
我们很高兴看到,在近两年的中国互联网,有很多的新兴网络服务已经采用了beta版即推出公测+邀请注册控制用户数量的策略。邀请注册一方面控制了用户的数量与质量,保证了服务器端压力的可控性和Feedback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又可作为饥渴营销,在互联网上得到免费的广告传播效应。但是,一旦服务成型,就应该对广大用户开放,像某些网站给一个新用户给100个邀请码却仍然不开放注册的做法让人很难感受到诚意。
在实行这一做法的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改进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除非是有着根本性的理念改变的大版本更新,否则应尽量避免一次性改变过多的界面元素和功能,这样可能会引起用户对操作界面的不适从而导致用户潜意识对服务的抵制。而适当增加版本的更新的频率会让关注者认为所使用的产品正处在上升期,其开发团队富有执行力。
二、必须有所限制,有富有说服力的决策者
无限的民主就有可能演变成暴民的狂欢,网站的开发团队必须先构建起一个框架,“这些环境应该是最基本的,稳定的,不变的,可靠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开发团队跟用户的意见相左时,一个能够服众的决策者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个决策者必须深受用户欢迎,并且真正对产品负责,有着独到的眼光与想法(好吧我就是在说乔布斯这样的,不过这样的决策者是不是根本就不会采纳这篇文章的建议呢?)。
三、敢于筛选,专注于主干功能
一千个用户心中就有一千种社交网络,也许用户会天马行空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功能要求。对于开发团队,此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冷静对用户的建议进行筛选。使自己的服务各种各样的功能看起来富有诱惑力,但是复杂的界面,臃肿的功能以及糟糕的载入速度会让你得不偿失。来自Dropbox的经验是“只考虑加入80%以上用户要求的功能”。
在以工程师为驱动的产品创造中,会产生许多很棒的点子却一时找不到商业应用或者发展潜力。这是不妨就让用户一起参与到建设中,拓展产品的实用意义。例如豆瓣阿尔法城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应用的意义,甚至它的创建者阿北也不一定知道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就像Twitter的理念从“What are you doing”到“what‘s happening”的改变一样,许多应用正在产品定位与用户使用习惯的冲突中,做着悄然的改变。
来源:不安静的书桌投稿,原文链接。
来源: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2537.html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