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按钮提高了「喜欢」按钮的点击量是什么心理学现象?
小编导语:产品经理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常常也会使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来引导用户。社交app中「不喜欢」按钮提高了「喜欢」按钮的点击量又是为什么呢?
问题描述:
在一个类似tinder刷照片的应用中,当原本只有“喜欢”按钮时(不感兴趣的就直接滑走照片,不记录喜欢或不喜欢),当时统计的日均喜欢量约为7000;
改版后,加上了一个“不喜欢”按钮(且该版本对这个功能只做了这一个改动),日均喜欢量莫名其妙增加到了12000左右(日均用户量保持稳定,且是从改版第二天就瞬间提高了,并且之后共计1个月的数据稳定在12000)
不知道是什么心理学现象?
回答@缘如水
此app之前其实是给了使用者两个选择:A. 喜欢此照片 B. 对此照片不感兴趣(直接滑走)。这个时候就成了“不相上下”,甚至不感兴趣直接滑走更优先的两个选项。
在添加了“不喜欢”过后,由于大多数照片并不会让人产生不喜欢的想法(除非你长得丑还成天发自拍),相比之下“喜欢”显得更有诱惑,于是点的人更多了,就这么简单。
回答@熊悉灵
更适用的解释是“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而不是“诱饵效应(decoy effect)”。
我补充明确一下两个效应的区别。
两个效应的根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改变选项的参照点来改变了人的选择偏好。也就是匿名用户所说的“认知吝啬”,我们的认知资源比我们想象得要有限得多,在理性决策所调用的认知资源仍不足以做出明确判断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做出不怎么耗费认知资源的非理性决策。
不同点在于:
诱饵效应的适用范围是“原先没有参照点或者参照点模糊”,通过加入了一个明显的参照点而促进了人的非理性决策。
框架效应的适用范围是“原先参照点很明确”,但通过改变了表述方式,造成了参照点的改变,促使人根据另外一个参照点做出了跟原先不同的决策。
回答@金渡江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的原因千万不能脱离这个应用本身。
这个应用里「喜欢」和「不喜欢」按钮的本质作用是什么?
是投票,是支持,是排名,是超级女声的投票短信,是 YY 直播室里的鲜花。
那「不喜欢」按钮加入的意义是什么?
想象一下吧,如果当年超级女声的投票短信可以投反对票,会发生什么?
超级女声的投票数,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会大幅上涨。
把这个事情抽象来看,粉丝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会采取排斥其他明星和更加强烈支持自己喜爱的明星的行为。
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行为——为了支持自己喜爱的事物而去排斥其他事物,反过来为了防止被他人排斥而要更强烈地支持自己喜爱的事物。
这一特征尤其容易出现在高团结的亚文化群体中——比如 ACG 爱好者在二次元题材游戏中的氪金行为。
那么,添加「不喜欢」按钮带来的有
- 反馈的提升:「喜欢」「不喜欢」同时存在的话,「排序」这一概念会更加突出,用户感知的排序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 排斥效应带来的竞争循环:因为有了「不喜欢」的威胁,那么对于自己喜爱的妹子就更要大力点赞。
因此,我认为「喜欢」点击的提升来自于「不喜欢」按钮带来的威胁与整体反馈的提升。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lulu整理自知乎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本文链接。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